欢迎您光临大石头林业局网站.我们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服务.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网站首页 >> 学习园地 >> 美文赏析

煎饼飘香

    张革

 

  同学晓辉开了一家手工煎饼店。第一天收工后,特意给我送来一箱她亲手摊制的煎饼,说是先让我这个喜欢吃煎饼的人品尝品尝,并多提宝贵意见。刚打开包装袋,一股熟悉的谷物醇香扑鼻而来,煎饼放入口中,瞬间打动了我的味蕾。咀嚼着香甜可口的煎饼,思绪却不知不觉飞到了从前。

  1969年,我的父亲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从吉林市地质队调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大石头林业局工作。于是我们全家便跟随父亲从吉林市这个比较大的城市搬到了大石头林区。

  当年,林区的主要粮食就是玉米面和玉米馇子,林业职工和家属每人每月供应的粮食数量都核定了标准,油更是少得可怜,每人每月只给半斤豆油或玉米荠子油,还得是凭粮证到指定粮店购买。肉类等副食也全都是凭票供应,赶上供应紧张的时候有票也买不到东西。逢年过节人们拿着肉票到商店排队买肉,排到跟前如果赶上是瘦肉,就回到后边重新排队,为的是买上膘肥一点的肉回家㸆出猪油,留着以后做菜用。肚子里头缺少油水,饭量自然就会增大,那时几乎家家的粮食都不够吃,常常是寅吃卯粮。而在极左政策管束下,没有自由市场可以去买粮食,人们只能偷偷摸摸地开荒种地打点粮食,或者是托人从农村买回点粮食来补充。

  我家仅有的一点细粮(大米、白面)是做给上班的父亲和两个年小体弱的弟弟吃的,母亲、姐姐和我只能吃大馇子粥和玉米面大饼子。玉米面和玉米馇子是粗粮,经常吃大馇子粥胃会受不了,粗加工的玉米面拉嗓子,实在难以下咽。好在我家有个邻居庞婶会摊煎饼,有时会给我家端来一盘煎饼吃。那柔软可口的煎饼,在我的记忆里绝对是粗粮细作的杰出代表,当时的年代能吃上一顿煎饼,就好比现在吃一顿珍馐美味。庞婶是个山东人,家传的摊煎饼手艺堪称一绝,且为人热情爽快。为了改善生活,母亲就跟着她学会了摊煎饼。

  母亲学会摊煎饼的那年秋天,父亲在领到工资后就去敦化县城里买回了鏊子、筢子、铲子等摊煎饼用的所有工具,又托在大桥公社下乡的学生给买来一麻袋玉米粒子,只等着母亲大显身手了。母亲先是把称好的玉米粒子倒进水缸里浸泡,第二天上午又称出同等数量的玉米粒子倒进大铁锅里烀熟,下午和我用手推车把泡好和烀熟的玉米粒子送到磨坊,用水磨加工成玉米糊糊,这些玉米糊糊拉回家又放了一宿。母亲说玉米糊糊经过发酵后,摊出来的煎饼才会有甜味而且不破裂。

  我这一辈子一直没有忘记母亲第一次摊煎饼时的情景。那天母亲在摊制煎饼前先是用油擦在圆形的鏊子上擦了一圈,这样做既去掉了鏊子上的杂物,也使烙熟的煎饼容易与鏊子分离。母亲摊煎饼,我在旁边做帮手,听着母亲的号令往鏊子底下添柴禾。鏊子的温度上来了,母亲用勺子舀了一勺的玉米糊糊放在上面,用筢子沿着鏊子推一圈,玉米糊糊所到之处迅速地凝固一层,没有凝固的玉米糊糊被母亲用筢子推着继续往前走,直到整个鏊子摊满。为了使煎饼平整,厚薄均匀,母亲又用刮子在即将成形的煎饼上快速地刮了几下。也就是二三十秒的功夫,第一张煎饼摊成了。母亲及时用铲子把煎饼戗起揭下,凉了一会儿之后递到我的手上。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到母亲摊制的煎饼,这张煎饼形如荷叶,薄如软纸,酥软适宜,香气扑鼻,放到嘴里香甜可口,回味悠长......

  从那以后,我们一家人会经常吃到母亲摊制的煎饼,饭桌上的煎饼和炒的土豆丝,总是被吃个精光。就连我们兄妹几个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中午饭带的也是母亲提前给我们摊制的煎饼,让老师和同学们羡慕不已。

  后来我结婚成家了,母亲仍然隔三差五地让小弟捎煎饼给我吃,她说我得意这一口。一直到后来父母亲带着小弟搬回了吉林市老家,住上了楼房,母亲便不再摊煎饼了。而我对煎饼的感情却是始终如一,每次去煎饼店买煎饼时,总是先站在旁边看一会儿鏊子上升腾的热气,听一会儿烙制过程中“滋滋啦啦”的响声,闻一会儿煎饼散发的香味,然后就和店主商量买下师傅正在摊制的煎饼,站在那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先吃上一口不仅是为了解馋,这张刚从鏊子上揭下来带有热度的煎饼薄脆松香,它会让我想起当年母亲递给我的第一张煎饼的味道。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制作煎饼的工艺水平也跟着提高,煎饼这种传统美食得以发扬光大,很多有识之士创办公司或成立合作社专门经营煎饼产业,研制出五粮煎饼、大枣煎饼、花生煎饼、枸杞煎饼、核桃煎饼等等,不光种类繁多,还讲究营养均衡,产品飘香国内外,火得不得了。

  小煎饼成为了大产业。

 

主办:大石头林业局 承办:大石头林业局党委工作部 地址:敦化市大石头镇中心街
邮政编码:133702 大石头林业局版权所有 吉ICP备2020006479号-1 技术支持:支点科技